曾经只能在展台表演的机器人,如今在工厂流水线实现了两班制搬运作业,单班搬运800余个周转箱零失误。

2025年世界人工智能大会的“技能大舞台”展区,一台具身智能机器人正在熟练地抓取饮料并递给观众,而在不远处,它的同伴正在进行精密装配作业。这个场景吸引了大量围观者,但比表演更令人震撼的是这些机器人已不再仅仅是“展品”。就在大会举办期间,智元机器人宣布与富临精工达成数千万元合作,近百台远征A2-W机器人将落地工厂。这标志着中国具身智能机器人首次实现规模化商业应用。同时,在WAIC现场,超过150台人形机器人演示了在零售、康养、工业物流等场景的“工作”能力。从实验室走向实际应用场,具身智能机器人正开启一个全新的时代。
01 现场表现:从单一技能到多场景自适应
在WAIC的“邻里文艺站”,智元远征系列机器人展示着“听得懂人话,敲得响乐鼓,写得了书法”的才艺。而在“威客小吃街”,机器人能够打爆米花、打饮料,甚至让嫩豆腐保持完整。这些展示背后是具身智能技术的巨大进步。机器人不再依赖“固定脚本”,而是具备自主推理与规划的能力。银河通用的Galbot机器人在北京近十家药店全天候值守,单“人”管理着超过5000种药品和6000条货道。傅利叶则为机器人戴上了“康复训练师实习证”,将其应用聚焦在更需要信任感的康养领域。最令人印象深刻的是,星动纪元在工业物流、商业服务领域布局了多款产品,已实现超200台产品交付,订单中50%以上来自海外。
02 技术突破:“大脑”与“小脑”的协同进化
具身智能机器人的核心在于“感知-思考-行动”的闭环能力。今年技术的重大突破体现在“大脑”(决策)和“小脑”(控制)的协同发展上。北京人形机器人创新中心推出的全球首个通用具身智能平台“慧思开物”,首次实现了单个软件系统在机械臂、人形机器人等不同构型上的兼容。该平台由AI大模型驱动的“大脑”和数据驱动的“小脑”构成。在硬件方面,“灵巧手”成为人形机器人走向商业应用的“最后一厘米”。今年WAIC上,会按摩的星动纪元、弹奏钢琴的灵心巧手、和观众猜拳的因时机器人,这些“钢铁手指”正在重新定义人机交互的边界。模拟训练平台的普及加速了机器人技能学习过程。我国人形机器人创新中心发布的“格物”平台,让机器人可以在高保真模拟环境中进行成千上万次的模拟练习,大幅降低试错成本。03 商业落地:工业制造成为首个规模化应用场景
2025年被业界视为“具身智能机器人量产元年”,而工业场景成为其规模化商用的首个突破口。智元机器人合伙人透露,公司从数百种场景中筛选出具有规模化应用价值和潜力的少量场景开展产品应用的早期验证,目前重点布局在3C电子和汽车制造两个场景。柔性生产能力是具身智能从实验室走向产线的关键门槛。远征A2-W拥有40个主动自由度的关节和仿人灵巧双手,可广泛应用于周转箱拆码垛、搬运、上下料等多种场景。今年7月,远征A2-W成功完成了两班制、单班搬运800余个周转箱的任务,作业直播3小时0失误,展现了在长时间、高强度、动态干扰环境下的稳定作业能力。引入具身智能技术后,蔚来汽车第二智能制造工厂的生产效率提升超30%。04 产业生态:从“单打独斗”到“生态共建”
具身智能产业正从“野蛮生长”走向“生态共建”。2025年上半年,国内具身智能产业链上下游总计发生144次融资事件,融资金额达到195亿元。智元机器人发布了“智元灵渠OS”开源计划,这是业界首个具身智能操作系统参考框架,实现了从底层硬件驱动到上层智能服务的全链路打通。同时,其发布的行业首个真正面向真实世界双臂机器人的世界模型开源平台“Genie Envisioner”,让机器人在数字时空里先彩排、再上岗。产业链协同发展成为关键。智元机器人在上海举办的首届供应商大会,吸引了来自全国各地的100多家供应商参加。一家机器人核心零部件灵巧手的供应商透露,目前订单已经排到3个月之后,月产能将从200台增加到500台。政策支持也为产业发展注入强劲动力。北京发布《具身智能科技创新与产业培育行动计划(2025—2027年)》,提出到2027年围绕具身大小脑模型等方面突破不少于100项关键技术。05 挑战与瓶颈:成本、安全与人才缺口
尽管前景广阔,具身智能机器人发展仍面临多重挑战。高制造成本是首要障碍。人形机器人对灵活度要求更高,需要更多关节和高精度部件,无形中增加了生产成本。安全风险担忧也影响商业化落地。如何确保人形机器人应用时的安全性和可靠性,是影响其大规模应用的关键。当发生损害人身财产安全事故时,责任如何界定、如何赔付补偿等问题需要相关政策法规和配套服务保障。人才缺口是另一大瓶颈。具身智能是典型的人才密集型行业,从算法工程师到后期维护人员都有较大需求缺口。随着产业快速发展,机器人的投放数量不断增多,售后维修维护人才短缺是一个可以预见的问题。技术层面,感知、决策、执行等具身智能环节的技术成熟度还待提升。统一的技术标准和安全性评估体系的缺失,也一定程度限制智能体大规模普及。06 未来前景:从工厂到家庭的发展路径
业内普遍认为,具身智能机器人将沿着“工厂→商业→家庭”的路径逐步渗透。工业制造有望成为人形机器人最先规模化应用和商业化落地的场景,一方面是因为制造业劳动力缺口不断扩大,有很强的需求驱动;另一方面是因为工业制造场景相对结构化,更便于人形机器人融入环境。与工业制造场景相比,人形机器人进入家庭服务场景则需要更多突破。“家庭是开放式场景,特点是需求多样化、个性化。人形机器人只有足够通用、足够类人才有可能进入家庭。”摩根士丹利研报认为,到2050年,全球人形机器人市场将突破5万亿美元,但由于成本因素,绝大多数人形机器人将被应用于工业和商业领域,仅有约10%的机器人有望进入家庭场景工作。中研普华产业研究院数据显示,2024年中国具身智能市场规模已达8647亿元,同比增长65%,预计2025年市场规模将突破9731亿元,2030年有望达4万亿元。
远征A2-W在工厂实现两班制作业,Galbot机器人在北京药店管理5000多种药品,这些场景只是具身智能机器人商业化的起点。随着技术成熟与成本下降,人形机器人将从工厂车间逐步走向商业场所,最终进入家庭。下一个五年,我们或将见证具身智能机器人在养老、医疗等高难度场景实现突破。傅利叶机器人已戴上“康复训练师实习证”,海尔洗护机器人能自动将衣物从脏衣篮放入洗衣机。当机器人能理解“请小心拿放,这是爷爷最爱的茶杯”背后的情感价值,技术才真正拥有了温度与智慧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